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中心 --> 知产科普 --> 正文

2025年人工智能立法前瞻:知识产权保护的颠覆性变革与全球博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4-12-02 浏览次数:


2023年,生成式AI掀起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地震”——从ChatGPT版权归属争议,到AI绘画被诉侵权,司法与立法被迫直面技术革命。国家知识产权局《“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指出:“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站在2024年回望,2025年或将成为AI知识产权立法的“分水岭”。  

 

一、生成式AI的知识产权确权困境:谁拥有“机器创造力”?

中国首例AI生成内容著作权案(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法院认定AI生成的“梦境”画作不构成作品,但认可平台对内容享有“合法权益”。美国Thaler案(2023):美国版权局重申“人类作者原则”,拒绝AI生成图像登记。上海某AI公司因未经授权使用百万篇新闻训练模型,被诉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2023年),法院以“转换性使用”判决不侵权,引发学界激辩。  

 

1 AI侵权宣传图片

(来源:百度百科)

 

二、全球视角下中美欧的人工智能立法动态

2023年7月10日,中国网信办等七部委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率先提出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中国方案。欧盟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其关于人工智能的综合性立法文件《人工智能法》,2024年8月28日,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参、众两院通过《前沿人工智能模型安全创新法》(该法案已于2024年9月29日被否决)。至此,中国、美国和欧盟三大辖区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均给出了初步的治理方案。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工智能数据产权保护指引》(2024试点):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商业数据授权付费。避风港”规则,AI企业需证明已尽“版权过滤义务”。欧盟《数据法案(2025年实施):强制AI企业披露训练数据来源,否则最高罚款全球营收6%

美国倾向“技术自由”导向,弱化AI版权限制;欧盟强调“人权优先”,严控数据与算法伦理中国探索“平衡路径”,兼顾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  

 

2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页图

 

 

三、算法专利保护的突破与挑战:从“黑箱”到“透明化”

深圳某AI医疗公司诉专利侵权案(2023):法院首次认定“基于神经网络的诊断算法”可受专利保护,突破“抽象思想不可专利”传统原则。体现了司法突破。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工智能专利审查指南》(2025版拟修订)规定:算法需证明在工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明确开源社区贡献者的署名权与经济权。美国USPTO新规(2024):允许AI作为“发明人辅助工具”,但人类需主导创造性步骤。  

 

 

四、重构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 中国发展路径

AI能以秒为单位生成小说、设计芯片、合成新药,传统知识产权体系的底层逻辑正在崩塌。2025年,中国或将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白皮书》,在算法专利、数据产权、生成内容权益三大领域确立“中国标准”。这场变革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大国科技话语权的终极较量。人工智能立法发展是科技革命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仅在于应对技术风险,更在于重构数字时代的权利边界与治理范式。人工智能立法绝非简单的风险管控工具,而是数字文明时代的“新宪法”。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白皮书》所言:“谁主导AI规则,谁就掌握未来百年文明演进的方向盘。”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立法竞赛中,中国正在以“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秩序的东方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