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直播带货凭借其高互动性与即时性成为电商主流模式,但虚假链接问题也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大促节点如“双十一”,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商品链接、植入钓鱼网站等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
一、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虚假链接的典型手段与危害
虚假链接常见形式包括:伪造商品详情页跳转链接、篡改价格参数生成“低价陷阱”、嵌入木马程序窃取用户信息等。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期间,大量促销信息涌现,虚假链接风险激增。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3年双十一期间,虚假链接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42%,单日最高拦截恶意链接超1.2亿次。例如,某头部主播直播间被曝出“特价茅台”链接实为高仿酒销售页面,消费者点击后跳转至非平台官方店铺,导致超500人被骗,涉案金额达200万元。此类案件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破坏平台信誉与市场秩序。
图1淘宝虚假链接图片
(来源:百度百科)
【虚假链接的6大高风险场景】
1. 红包/优惠券钓鱼,伪装成天猫/京东弹窗,诱导输入账号密码领取“大红包”2023年某虚假链接仿冒淘宝界面,3小时窃取2000+用户信息。
2. 物流异常诈骗:冒充顺丰短信:“包裹丢失,点击链接申请赔偿”,据国家反诈中心的数据,双十一期间物流类诈骗占比达37%
3. 限时抢购陷阱,伪造“前100名0元购”落地页,诱导支付小额“保证金”
4. 社交裂变传播:“转发3个群领现金”的微信外链,实际窃取通讯录信息,传播路径为微信群→第三方短链平台→钓鱼网站
5.退款诈骗:冒充客服以“订单异常为”由,诱导访问虚假退款页面,一般伴随着要求下载远程控制软件。
6.虚拟商品欺诈,低价预售“显卡/iPhone”但要求通过外部支付,典型话术为“平台限额,请扫码支付”。
图2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图
(来源:百度百科)
二、法律先行,技术补充:法律依据与技术治理的双轨制应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49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用户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合同成立。”这意味着,消费者在直播间点击链接并成功下单后,商家不得以“系统错误”“库存不足”等理由拒绝履约,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该条款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明确依据。
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三、技术治理层面,主流平台实践
1. AI实时监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识别主播话术中的诱导性关键词(如“独家链接”“限时跳转”),并自动扫描链接域名真实性。
2.区块链存证:对直播内容与商品链接进行全程上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便于后续追溯。
3.风险拦截系统:如淘宝推出的“绿网计划”,在用户点击非常规链接时弹出风险提示,2023年双十一期间拦截可疑链接超12万条。图像哈希对比和价格异常检测让虚假购物链接识别准确率高达99.2%;Facebook的链接热度模型和社交图谱分析使虚假购物链接举报量同比下降47%。
四、让“全网最低价”不再危险
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约束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在双十一等消费高峰节点,平台需以《电子商务法》为基石,结合AI、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全链路防护网,而消费者亦应提升风险意识。唯有各方协同,方能遏制虚假链接乱象,维护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平交易环境。双十一期间牢记“三不原则”不点击非官方渠道发送的链接、不泄露短信验证码/支付密码不轻信低于5折的"漏洞价"。
【法律条款速查】:扫码直达法规原文
图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